下一波疫情高峰在路上?专家:不太可能大规模暴发,毒株致病性在减弱

美股新闻 1年前 (2023) 123meigu
2 0

下一波疫情高峰在路上?专家:不太可能大规模暴发,毒株致病性在减弱
下一波疫情高峰在路上?专家:不太可能大规模暴发,毒株致病性在减弱

近日,社交平台上陆续有网友分享自己抗原检测阳性的经历,由此引起讨论,对新一波新冠感染潮是否即将来临表示关注。

“下一波疫情高峰是否已在路上”“二次感染比第一次更难受吗”等话题随之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提出要查漏补缺,把该备好的药准备好。

数据表明,近期核酸检测阳性率确实有轻微上升。

4月2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最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2023年4月20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7%。

此前一个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在4月6日超过1%,回到了2月初(2月6日为1.5%)的水平。

核酸阳性检测率回升,加上“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届时大量人员流动,这是否意味着新冠疫情会卷土重来?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世界各地的实践看来,随着人群抗体水平衰退,疫情数据发生波动是正常现象。“但我国的人群有比较强的混合型免疫力,加上病毒毒株比较弱,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暴发的情况。”

老年人感染后3个月接种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在2022年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023年4月20日降至2661例。

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4月20日下降至10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2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8例)。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重症患者数量及阳性人数以较大幅度连续下降。

据国外回溯研究,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时间在6个月左右。如今,距离去年底的疫情高峰过去4个多月时间,抗体“保护期”是否快到了?

“抗体的保护时间因人而异。”金冬雁表示,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自然感染形成的中和抗体保护时间在6个月左右,即使再次感染也是轻微的,传染性也会降低一些。

血液中的抗体免疫对抗病毒感染 图源:图虫创意

“实际上,新冠并没有说有大家说的销声匿迹了,只是因为自然感染后的中和抗体仍然具有足够的保护作用,一般可保护6个月甚至是1年。但是,有严重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有可能会出现二次感染。”金冬雁说道。

为应对新冠二次感染,金冬雁表示需要重点关注老人、小孩、孕妇及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做好监测、预警、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0日印发的《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解读问答中提到,当前,全国整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但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

4月20日下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公开论坛上表示,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已有的冠状病毒,一直会存在下去,但存在感没那么强。

张文宏指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前述工作方案提到,不同人群免疫水平还存在差距。

为了补齐免疫水平差距,《方案》要求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

医疗疫苗接种预防病毒 图源:图虫创意

具体来看,《方案》规定 “未感染旦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以及“己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为何将时间间隔缩短至3个月?

金冬雁解释,从全球范围看,对免疫力低下的人、老年人等重症及死亡风险较高的群体,在感染后3个月进行疫苗接种已是共识,在后续可能发生的疫情中,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本身免疫力较低,即便接种了新冠疫苗,体内的应答程度也会较低,保护水平在3个月后也会开始逐步下降,需要通过疫苗接种增加混合型免疫力。”金冬雁说,健康人群如果经历过一次自然感染,在感染的6个月后去接种疫苗也是可以的。

毒株的致病性减弱

在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检测率回升的同时,近日被称为“大角星”的Omicron新变种“XBB.1.16”在多国出现。此前,4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共监测到15例XBB.1.16,引发了大量关注。

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大角星” 在外形上与 XBB.1.5 非常相似,但在刺突蛋白中有一个额外的突变,实验室研究表明 “大角星” 具有增强的传染性及潜在的致病性。和其他奥密克戎亚变异株一样,这种病毒传播越多,就越有机会变异。

国家疾控局发文称,感染“大角星”后,除发烧、咳嗽等新冠感染常见症状,也可引起儿童眼睛发痒、发红(结膜炎),出现“粘眼”,非脓液。

但结膜炎等症状并非 XBB.1.16 特有。类似眼部症状在此前流行的新冠毒株感染病例中也有过报道。主要原因在于长期戴口罩,新冠不易感染、口腔的黏膜,但眼睛等部位没有防护,病毒通过眼结膜进入到体内。

张文宏在公开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存在的几个新冠变异株主要是BA.5、BF.7、XBB。XBB在美国流行的毒株中占90%,在中国香港占50%,接下来在中国内地的占比也会逐渐上升。中国正在积极监测有没有新的变异株进入,变异株造成的重症程度是否更高。

图源:图虫创意

金冬雁表示,据监测数据,目前在中国香港占优势的奥密克戎变种仍是BA.2衍生的毒株,占53.9%。XBB.1.16(大角星)毒株只占1.7%,致病性没有提高。

“按照目前全球疫情的发展趋势,已经从一个毒株在全球独占鳌头的情况,转为几个不同毒株在世界各地分别流行的态势。虽然传染性增强,目前在各地流行的任何一个毒株的致病性都在减弱,也没有改变新冠病毒在世界各地风土化的基本态势。”金冬雁说道。

在预防管理及疫苗研发方面,金冬雁认为,应当储备足够的特效抗新冠病毒(如奈瑞特韦/利托他韦)和抗流感病毒(如特敏复和奥司他韦)口服药供高危及脆弱人群使用。

与此同时,在金冬雁看来,即使是季节性流感同样会造成老人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死亡,也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接种流感疫苗、及早给高危人士使用抗病毒药物。

随着人们生活恢复常态化,对于新冠最终是否会流感化,金冬雁认为,目前疫苗接种或既往感染留存下的免疫力仍能为个体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新冠的发病和死亡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那么严重,走势会类似于流感。“但是老人、小孩和有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应特别注意自我保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