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银行理财公司为投资者创收同比增1.65倍 业内预计2022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
财联社8月19日讯(记者 高萍)今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以下简称“《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总规模达29.15万亿元,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其中,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同比增长1.65倍。
“2022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坚持严格落实监管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养老保障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对于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如是表示。
展望2022年全年,业内人士预计,理财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万亿元,投资者超过1亿个。此外,在低波动高收益资产十分稀缺的情况下,业内认为,银行和理财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的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
净值化程度持续提升 上半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
《半年报》显示,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净值化程度持续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3.56万只,存续余额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上半年,新发行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超95%,较去年同期增加16.06个百分点。
“从产品结构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经达到95.09%,已经成为绝对主力,理财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理财产品收益是投资者关心的话题。根据报告,2022 年6月,理 财 产 品 加 权平 均 收 益 率 3.61%,较 去 年 同 期 增加 9BP, 高 出 1 0 年 期 国 债 收 益 率83BP。
2022 年上半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4172 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2103 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 2069 亿元,同比增长 1.65 倍。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也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2022 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截至 2022 年 6 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 9145.40 万个,较年初增长 12.49%,同比增长 49%。2022 年上半年,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较年初均有所增长,整体结构上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 9061.68 万人,占比 99.08%;机构投资者数量为 83.72 万个,占比 0.92%。
“2022年是资管新规全面实施的第一年,上半年,面对内外部多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理财在经历短暂回调之后继续稳健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董希淼称,一季度银行理财经历少数产品“破净”等影响,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一度比年初有所下降,但二季度迅速企稳回升,重回29万亿元之上。预计全年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投资者超过1亿个。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明显 做好不可能三角中的平衡是挑战
从报告来看,上半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明显。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为 35.51%;由于上半年市场经济环境相对震荡,理财投资者整体投资风格更趋于保守,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四级(平衡型)和五级(进取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下降,分别减少 1.81、0.34 和 0.22 个百分点。
整体看,投资者投资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一级(低)和二级(中低)风险等级上,合计超过90%,且一级比例较年初上升4.94个百分点。另外,从理财产品类型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同比增长20.22%,占比93.83%;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同比下降5.69%,占比仅为0.27%。
另外,《半年报》披露的银行理财投资结构显示,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 21.58 万亿元、2.27 万亿元、1.02 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 67.84%、7.14%、3.21%。
近年来,理财产品投资组合变化相对稳定,配置债券类等标准化资产规模不断增加,资产配置结构逐步调整。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权益类资产占比有所下滑。《半年报》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底,理财产品持有债券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增加 0.53 个百分点;持有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 5.94 个百分点;持有权益类资产占比较去年同期减少 0.87 个百分点。
董希淼指出,银行和理财公司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主动调整产品及投资风格是对的,近期也有少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但在低波动高收益资产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这一不可能的三角中做好动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