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拆特斯拉研报遭雪球用户质疑,中信证券最新回应:引用已明确标注,网友调侃这车子白拆了
财联社7月29日讯(记者 林坚)近期,“拆”字当头的卖方研报几次出圈,无不让市场眼前一亮,而从拆解比亚迪再到特斯拉,“拆车”成为一种研究流行。不过,刚刚因为拆特斯拉出研报而火爆的中信证券研究,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中信证券研究这车子白拆了。”有网友调侃称。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7月28日,一位名为“01芯闻”的雪球用户在论坛发布了一条题为《券商拆解特斯拉,报告里忘写的和写错的》的原创文章,该名用户在文内指出,中信证券所发布的《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研报中,“30-32页对特斯拉上一款车型Model S动力总成回顾,其内容和配图几乎都是从笔者之前的原创文章《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而来,仅是重组了语句,拆分了图片。报告不但没有给出引用出处,而且还把笔者原文中的一处笔误也原封不动复制到报告中。”除此之外,该用户称中信证券研报部分内容还存在纰漏。
图为雪球用户发布的《券商拆解特斯拉,报告里忘写的和写错的》内容针对该名用户提出的质疑,中信证券回应财联社记者称,在《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的研报中,报告在第31页明确标注了对于“01芯闻”观点的引用;报告里图35、图36的资料来源标注的也是原始来源Damien Maguire,Turbo Electric,和“01芯闻”文章对应图片标注的来源一致。
图为中信证券的引用表述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行研领域,研究引用第三方信息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有一手调研的就更加扎实。
据了解,上述用户提及的《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由中信证券研究部TMT和汽车团队协同多家公司和机构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对一辆特斯拉的Model3进行完整拆解而得出,该报告于今年7月18日发布,篇幅长达94页,其中囊括169张配图,29份表格。
针对雪球用户反映的情况,有不少市场人士将其定性成抄袭。对此,有券商分析师告诉财联社记者,抄袭的行为并不好界定,分析师会通过学习别人的研究、观点、文章,转化成自己的内容使用在研报内。另有分析师受访时表示,有时候难免引用一些内容,但往往会注意避免形成“借鉴了别人的内容的印象”。
也有分析师认为,抄袭的现象总体来讲不常见,“部分券商可能让实习生写报告,实习生可能会去借鉴别人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但是这几年因为合规抓得严,所以大家还是对原创要求更高。”
截至发稿,由上述质疑而引发的“‘券商一哥’拆解特斯拉研报遭质疑”的讨论话题在雪球阅读量已达到119万。
雪球用户文章早于中信证券研报约半年发布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该“01芯闻”用户在发布质疑中信证券研报文章前,其在雪球上的粉丝数量约在百位,且往日发布的文章点赞数,评论数并不算很多,其发布的文章多数关于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内容。
该用户称,自己作为半导体和电动汽车某细分领域的工作者,从中信证券的研报中获益颇多,但其认为作为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电动动力总成,特别是逆变器部分,报告中却没有提供多少原创内容。对此,该名用户列出了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30-32页对特斯拉上一款车型Model S动力总成回顾,其内容和配图几乎都是从自己之前的原创文章《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而来,仅是重组了语句,拆分了图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开头,该作者称中信证券“几乎”采用了自己内容,但是在文中,该作者又称报告中第30-32页的内容和配图“都来自“笔者的《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
二是报告不但没有给出引用出处,而且还把自己原文中的一处笔误也原封不动的复制到报告中。
针对上述情况,该名用户表示,“希望中信证券在下次引用时,至少找笔者校对一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与市场观点将该名雪球用户反映的情况定性成涉嫌抄袭有所不同,该名用户的陈述中,并未直接提到“抄袭”的字眼。在行业人士看来,中信证券这则研报中,事实上有着自身大量的调研。
结合上述两点,财联社记者翻阅了该名用户上述提到的《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据记者梳理,该文章共在雪球以及该用户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而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早于在雪球发布的时间,前者是在2022年1月11日21:01分,后者则是2022年1月12日00:53分,这意味着,“01芯闻”用户在微信发布后,就随即在雪球平台更新了该文章,仅隔了几个小时。
从整体文章时间线上看,与中信证券7月18日发布的《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研报相比,该名用户发布原创文章的时间显然更早。但该文章无论是在微信公众号,还是雪球平台,其在结尾处显示,均显示内容曾于7月19日,即中信证券研报发出后的次日做过编辑。
存疑图片最初来源均不属于双方
关于该用户提到自己的文章与中信证券30-32页内容和配图重合,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信证券分析师出具的研报30-32页中的插图35、插图36与《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一文的部分插图确实存在重合,尤其是在插图36的右下角,直接标有“01芯闻”等单一字样,而这个图片与雪球用户微信公众号的配图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雪球发布的《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中,相同插图的水印却不止“01芯闻”一个,还有更多模糊不清的水印。
图为《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在公众号的插图
图为《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在雪球平台的插图
图为《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图36,右下角标有“01芯闻”这意味着,中信证券以及“01芯闻”的上述插图均非原创,而结合两者的图示,其实均来自Damien Maguire,Turbo Electric。由此看来,是中信证券分析师在撰写研报时直接采用了“01芯闻”在公众号发布文章中从他处引用的插图。
针对这类情况,有分析师表示,在撰写研报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常见,引用第三方的图片,但是从合规角度而言,引用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图片有些不太严谨,且如果引用,最好标注来源。
尚不能断定抄袭,研报严谨性有待提升
此外,从内容角度来看,中信证券拆车研报第30页的部分文字内容与《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一文的相关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
例如,《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写有“第二代特斯拉动力总成分为Large Drive Unit(下简称LDU)和Small Drive Unit(下简称SDU)两种。前者主要用于Model S/X单电机版本,以及双电机高性能四驱版本中的后轮驱动。而后者主要用于双电机普通版本的前后驱,和双电机高性能版本中的前驱。”
图为《从拆解Model3看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内文而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以逆变器为例,Model S的动力总成有两种,分别为Large Drive Unit(LDU)和 Small Drive Unit(SDU),前者装配在“单电机后驱版本”中的后驱、“双电机高性能四驱版本”中的后驱,后者装配在“双电机四驱版本”中的前后驱、“双电机高性能四驱版本”中的前驱。
整体上看,没有完全相似、或大面积相似的迹象,市场观点所说的“抄袭”,或过于武断。
图为《特斯拉澎湃动力来自何方?》内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根据证监会制定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第9条规定,“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应当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署名的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研究方法专业审慎,分析结论具有合理依据。”
第10条则明确,“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审阅机制,明确审阅流程,安排专门人员,做好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前的质量控制和合规审查。”
用户期待券商能多做此类田野调查
在文中,雪球用户还指出,中信证券拆车研报还存在一些纰漏之处,包括在Model 3动力总成介绍内容中,出现了错误的配图,其表示,中信证券“图38为Model 3三合一之逆变器的驱动板,而非TPAK实际所处的位置。图39中以D、C和R标识开头的元件仅为TPAK驱动电路中的被动元件,其周围的较大的银色焊盘分别是TPAK栅极管脚和开尔文发射极管脚的焊接过孔,并非SiC MOSFET的放大图”等。
记者注意到,目前来看,上述走红已久的中信证券特斯拉拆解研报,在业内及市场讨论声褒贬不一。有业界人士力挺研报的含金量,认为其为卖方研究提供了好的视角,另有人士认为,拆车出研报,更多是噱头,研究内容水分很多。
据了解,本次拆车,中信证券研究共有十位参与,包括8名署名分析师和2名待入职员工。拆解过程有5位在现场,5位远程,前前后后共耗时两个月,但不是每个人都全程参与了。
雪球用户“01芯闻”在其发表的文章内,也提到了这一点,其指出,“虽然中信证券的这份Model 3拆解报告有一些疏漏之处(包括大量引用笔者的原创内容),且有不少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作秀/噱头’的成本居多,但是笔者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券商能够做类似这样的田野调查,毕竟买一份Munro的全套Model 3拆解报告需要8.7万美元。”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信证券研究部TMT和汽车团队以及相关参与机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对特斯拉Model3这一智能电动的标杆车型的分析,展现特斯拉作为一家全球头部汽车企业对汽车智能电动化的思考,以期厘清后续产业发展的可能方向,更好地支持相关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