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行业数据看食品股: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随着业绩期步入尾声,能够反应国人这一“消费力量”的食品股表现也逐渐一览无遗。
总体来说,这一板块的表现不算太好。在港股市场中已披露业绩的近10家食品股中,净利润方面,2021年仅有3家食品股净利润增速维持正增长,其余6家净利润均同比下滑。营收方面,2021年仅有4家食品股营收同比增长逾10%,其余几家营收增速均处于负增长状态。
具体而言,2021年整体业绩表现不错的则包括周黑鸭(01458)、中国食品(00506)这两家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均维持了正增长态势,其中周黑鸭营收同比增长31.56%至28.70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增126.44%至3.42亿元;中国食品营收同比增长14.70%至200.1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4.77%至5.72亿元。
而表现较差的则有中粮家佳康(01610)、亲亲食品(01583)等食品股,其中,亲亲食品2021年净利润同比下滑557.76%至-0.81亿元,中粮家佳康2021年净利润则同比下滑121.76%至-0.65亿元。
(数据来源:wind)
行业的低迷也反应到了二级市场上——回顾2021年,港股食品股板块大致处于一个“起起又落落”的震荡期,板块全年累涨逾不到2%。个股方面,维他奶国际、中国飞鹤股价全年跌超40%,澳优、五谷磨房均跌逾25%,日清食品、达利食品股价则均跌近5%。
从消息面上来看,港股食品股2021年表现较为低迷,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的促成:一方面是疫情等多重因素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供应链压力加大,部分依托线下门店的品牌甚至还会收到零星爆发的疫情影响面临无法开业的风险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2020年初疫情时期放大了部分方便速食、零食等品类的销量,增长基数压力较大,进而促使2021年的增速很难有一个大的“跃升”。
而随着2021年的食品股的低迷逐渐成为“过去式”,透过当下发展之势看未来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目前来看,摆在食品股面前的发展形势可谓“有喜有忧”:“喜”的是预制菜这一风口正在徐徐吹起,进而为食品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忧”的是315晚会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余温”仍在发酵,正在为该行业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忧”:食品安全问题正在给行业蒙上一层阴影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食品安全在民众心中恐怕也“大于一切”。
但今年315晚会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恐怕正在给这一行业蒙上一层阴影。
在315晚会上,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的老坛酸菜,被曝出是在土坑腌制发酵完成,然后再被被制作成配料包供应康师傅、统一、五谷渔粉等多家知名食品企业。这一“土坑酸菜”摇身一变“老坛酸菜”的操作一经曝出,也是震惊了一众爱吃老坛酸菜牛肉面的消费者。
无独有偶,315当天,双汇火腿肠的南昌分公司也被曝出“操作间脏、乱、差,猪肉掉在地上不处理,直接装袋入库等”食品安全问题,也正在逐步瓦解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之墙。
对此,也有不少网友评论表示:“老坛酸菜面+双汇火腿肠,穷人的快乐不再有了…”
事实上,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到2020年的汉堡王用过期面包做汉堡,再到如今的“土炕酸菜”摇身一变“老坛酸菜”,每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都不断冲击消费者的心理防线。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虽说食品企业可以把问题归咎于加盟商、代工厂的原因,但背后暴露的疏于管控的漏洞却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也将进一步引发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一旦产生,这也意味着公司之前建立的高大上形象就会付诸于流水,或面临股价和业绩双双回落的“蝴蝶效应“。
就拿双汇食品的股价表现来说,南昌双汇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之后,该公司股价当日应声下跌,大跌9.99%,收报25.13元/股。随后,双汇发展发布了道歉声明。赣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对南昌双汇公司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立案查处。
事实上,双汇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余温仍在发酵。3月28日,双汇发展披露了2021年财报,出现了自1998年上市以来,双汇发展全年业绩降幅最大的一次——实现营业收入为666.82亿元,同比下降9.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66亿元,同比下降22.21%。
虽然双汇发展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为“生猪价格走低,对冻品节奏把握出现偏差”,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其中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双汇发展的这份年报成绩应该是在意料之中。双汇发展近期的运营不太顺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说明其运营及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较大问题。在产业链的完整度方面,双汇发展也有待完善。”
基于上来看,于康师傅、统一而言,此次陷入“土炕酸菜”漩涡,或许也将对其后续业绩的提升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民众对食品行业的安全担忧恐怕也将一直萦绕在食品股的“头上”,进而对食品股的估值修复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喜”:预制菜风口兴起带来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315晚会带来的消极情绪,在渐行渐热的预制菜风口上,食品股则似乎看到了“未来”。
有数据显示,仅3月以来,全国各地预制菜销量整体增长明显。其中,半成品净菜以及小吃最受欢迎,多个单品销售额比2月份增长超过50%。
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自2021年以来,国内预制菜便显现出了“扶摇直上”的发展态势:据天猫数据显示,2021年“双11”期间,包括半成品菜、速食菜在内的预制菜销售火爆,成交额同比增长约2倍。
而预制菜发展火热的背后,则是千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和双高位数增长增速的大力助持。
据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预制菜在中国属于刚起步阶段,随着消费升级、冷链物流布局,以及互联网多元化营销的助力下,预制菜市场将向B、C端同时加速发展,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65亿元。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除此之外,目前预制菜品这一行业也不乏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
一方面,B端餐饮企业需求明确,降本增效诉求下预制菜渗透率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完成天然的消费者教育,C端消费习惯培育后市场有望不断扩容。另外,政策端上,2022年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表示“鼓励自主配餐、制售半成品和净菜上市”,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随着预制菜的“香气”不断溢出,资本的“嗅觉”也开始觉醒。
据36氪和天眼查数据,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从融资时间来看,2015年和2016年出现一波融资高峰,2020年以来,预制菜赛道热度再起,2020年和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23起融资。
行业的高速发展下,截至2020年,我国与预制菜相关的企业数量已达到7.2万家。
而当风口来了,资本市场上应该也没有不想飞的“猪”。
智通财经APP了解,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顾名思义,预制菜即经提前预制而成的菜品,与现做菜相比,预制菜需要提前进行过加工处理,并加以消毒保存。
细化来看,目前这一市场主要有四大参与者,如下:
一是专业预制菜制造企业,专注于预制菜的生产加工,具备产品品类和研发优势,同时在C端具有一定的品牌积累以及运营能力;二是餐饮企业,拥有自身的品牌积累,优势在于C端门店或存品牌溢出效应,代表企业包括海底捞、西贝等;三是商超、便利店等平台类公司,具备零售基因,依靠连锁平台网络,覆盖人群较广,并享受平台物流配送,以新零售引领者盒马为例,其成立了3R事业部,自有品牌已形成五大系列,供应链体系效率较高,助力餐企零售融合;四是上游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原材料,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乘着预制菜这一“东风”,安井食品、广州酒家、味知香、得利斯、国联水产等A股市场上的一些相关概念股开市纷纷宣布加码布局预制菜赛道。而受这一题材利好,部分概念股股价也开始水涨船高,譬如国联水产,自2022年开市以来其股价已涨近50%。
而纵览港股食品板块上的一些食品股,随着这一概念越来越火,或许也将具有一些先发优势。
比如海底捞(06862),作为国内火锅一哥,尽管公司在疫情的反复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目前该公司仍可以凭借充足的现金流及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斩获预制菜的发展红利——据智通财经APP了解,目前海底捞已经在北京地区,通过电网外卖平台试点预制菜,推出“开饭了”品牌推出近20种系列半成品,24小时配送到家,烹饪时长5分钟,保质期4天,单价36-125元不等。
再或者是周黑鸭(01458),作为国内卤制品行业的头部企业,该公司产品矩阵丰富,一方面拥有鸭脖、鸭翅、鸭掌、鸭锁骨等拳头产品,另一方面还覆盖了消费者喜爱的香辣虾球、虎皮凤爪等网红爆款产品,再叠加“直营+特许经营”模式的运营模式,该公司自然也有望率先受益于预制菜的发展红利。
综上种种,不难看出,对于经历了一段长时间震荡期的食品股行业而言,2022年也并非一帆风顺,更多的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