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概股IPO:募资总额再创新高,上市首日“各显神通”
若要论2021年国内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谐音的“中概股” 必然是其中之一。在投资者心酸的打趣下,透露的是中概股这煎熬的一年。
由于美国SEC颁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国内为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加强了对中概股数据安全、涉密信息等方面的监管,在中美双方的博弈下,中概股承压。
再加上国内政策对互联网行业反垄断的指导,加剧了市场对部分互联网企业盈利能力的担忧;且教培行业的整改、滴滴的退市等都对市场情绪造成了一定冲击。
在多因素的共同发酵下,2021年的热门中概股指数年迄今跌幅超50%,若要从2月份的高点2840算起,热门中概股指数最大跌幅高达61.5%,这与2019年大涨49.46%、2020年大涨52.94%形成鲜明对比。
热门中概股指数2月份以来的股价走势图
中概股市场的低迷自然向中概新股蔓延,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36家(剔除空白支票公司)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但截至12月29日,股价较发行价上涨的企业仅有三家,占比8.33%;但股价较发行价跌超70%的企业有10家,占比27.78%,股价较发行价跌超50%的企业有26家,占比72.22%,即近三成中概新股年内跌超70%,超七成新股年内股价“腰斩”。
融资额度再创历史新高,滴滴成绝对主力
若从上市企业数量上看,2021年36家的水平仍维持在高位,是自2017年以来中概股上市第二多的年份,仅次于2018年的37家,较2019年的32家、2020年的34家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中概股IPO非常紧凑,仅在上半年内,便已上市35家,剩余的一家叁腾科技(SNTG.US)于7月9日正式挂牌交易,此后近半年内便再无中概股上市(剔除空白支票公司),上半年的火热与下半年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反观2020年,上半年上市14家,下半年上市18家,分布相对均衡。而2021年的明显抢跑与美国审查政策的推出有一定关系。
从募集资金的额度来看,2021年募资总额为123.4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的122.6亿美元高出0.8亿,亦显著高于2017、2018、2019年时的水平。
详细来看,123.41亿美元的总融资额背后,滴滴(DIDI.US)是绝对主力,其融资额度为44.35亿美元,占总融资额的35.94%;其次是融资15.68亿美元的满帮(YMM.US)和融资13.98亿美元的雾芯科技(RLX.US)。融资额排名前十企业的总融资额度为109.31亿美元,占总融资额度的88.57%,剩余26家企业则瓜分14.1亿美元。
从行业分类上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还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在今年上市的36家中概股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企业的数量为12家;其次为制药企业,共6家。事实上,在过往年份中,赴美上市的互联网、医药企业亦占较大部分,这与美股市场估值体系相对成熟、对暂时战略性亏损企业的包容性强、以及较短的上市时间有一定关系。
上市首日“各显神通”
虽说2021年的中概新股超七成年内股价大跌,但单从上市首日的表现来看,亦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智通财经APP发现,在36家中概新股中,上市首日平盘或收涨的企业数量为28家,占比高达77.78%;上市首日涨幅超10%、50%、100%、300%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3家、14家、10家、6家,占比分别为63.89%、38.89%、27.78%、16.67%;涨幅超5倍的也有4家,最亮眼的莫过于e家快服(EJH.US),上市首日直接涨超11倍。
详细来看,在涨幅超100%的10家企业中,主要以小盘股为主,该等企业的融资额度普遍偏低,融资额度主要集中在3000万美元以下,这也从侧面说明,若投机炒新股要获得超额收益,最好选择募资额度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小企业。
不过,在这10家企业中,仍有两家“另类”,分别是上市首日涨145.92%的雾芯科技(RLX.US)以及涨200%的容联云(RAAS.US),二者的募资金额分别为13.98亿美元、3.2亿美元。显然,雾芯科技、容联云的暴涨主要得益于优质基本面,而非简单的资金投机。
从破发的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的整体情况要优于2020年。智通财经APP发现,在36家中概新股中,上市首日破发的企业仅有8家,占比22.22%,较2020年29%的破发率低了近7个百分点。其中,上市首日跌幅超10%的企业有5家,占2021年总中概新股的比例为13.88%,与2020年的11.67%并无明显差异。
结合上市首日涨幅的分布以及破发率来看,2021年中概新股的起点是没问题的,呈现出了“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意境,整体的表现甚至要优于2020年的中概新股。但谁能想到,仅仅半年的光景,却已物是人非,这中间的巨大落差,无论对于投资者亦或是上市公司而言,都显得过于沉重。
截至12月29日,股价较发行价上涨的企业仅有三家,占比8.33%;但股价较发行价跌超70%的企业有10家,占比27.78%,股价较发行价跌超50%的企业有26家,占比72.22%。这就代表着近三成中概新股年内跌超70%,超七成新股年内股价“腰斩”。
目前尚未破发的三家公司的股价则较为坚挺,其中华迪国际(HUDI.US)涨幅为299.13%、聚好商城(JWEL.US)涨幅为137.14%、BOSS直聘涨幅为66.89%。前两者市值较小,在4亿美元左右,股价走势易受市场投机情绪影响,但作为大盘股的BOSS直聘(BZ.US)则经受住了市场考验。
回港、私有化退市加速
无论是今年上市的新股,亦或是其他中概股,在遭遇2021年的“黑天鹅”后,因市场情绪冲击下的无差别式下跌已让部分优质个股具有了较高的性价比,因此部分投资者已开始抄底,欲寻求超额收益。但追本溯源,造成“黑天鹅”事件的关键风险截至目前仍未消除,正因如此,近半年来已未有中概新股在美上市。
据市场消息,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公布落实了《外国公司问责法》的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定稿。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对比,最终定稿明确规定,从2021财年开始,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审查委员会三年内无法对上市公司有效开展审计检查工作,则外国公司可能无法在美国各证券交易所挂牌或在非公开市场挂单交易,且公司需披露是否采用VIE架构。
从过往来看,中美双方对于中概股赴美上市的相关问题一直有所讨论和合作,中国证监会主席方星海此前也表示,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审查委员会的审查诉求是合理的,既然中国的企业在美国上市,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则,但若要检查中国的会计事务所底稿,也需符合国内规定,遵守中国国家安全、信息安全。
但从另一个维度看,中概股能否在美上市已成为了双方的博弈方向之一,虽然仍有近三年的缓冲时间,但这与双方关系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目前难以得出最终会向哪个方向演变的结论。
面对不确定性,回港或私有化退市成为了大多数中概股的选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新东方-S(09901)、理想汽车-W(02015)、京东-SW(09618)、阿里-SW(09988)、百度-SW(09888)等19家中概股完成了在港股的二次上市;与此同时,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包括360数科(QFIN.US)、腾讯音乐(TME.US)等在内的企业传出了关于回港上市的相关消息。
而在私有化退市方面,2020年包括聚美优品、畅游、58同城、易车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已完成私有化退市;2021年内新风医疗(NFH.US)、新氧(SY.US)、海亮教育(HLG.US)、泛华金控(FANH.US)等企业已传出将私有化退市的消息,滴滴(DIDI.US)也将私有化后赴港上市。
显然,在中美双方未就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审查事宜达成一致之前,赴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将大幅减少,而回港二次上市或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将越来越多。但对于那些达不到回港上市门槛,或缺乏私有化资金的小企业而言,仍是前途迷茫。
时间回到1992年,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美上市的企业,开启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开端,但二十年后,这条路已迎来新的岔口,结局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