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汽车早报【12月29日】
我国车企芯片供应有所改善 汽车产销回暖
12月2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1-11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88.8万亿元,同比增长9.7%。物流需求延续前期的中高速增长,行业景气指数维持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1-11月,汽车上游制造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8%,汽车类供给物流需求增加,汽车产销均呈回升态势。
财联社汽车:种种迹象表明,芯片短缺正在改善,汽车业最坏时期已过。
1-11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共销售562.8万辆
12月28日,中汽协统计分析1-11月,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共销售562.8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3.9%。财联社汽车:受芯片供应影响,南北大众降幅较为明显。
崔东树:今年进口车市场受低基数和市场需求回暖刺激走强
12月28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其公众号发文表示,虽然国内豪华车市场持续走强,但中国进口车进口量从2017年以来走势持续10%左右下行,2021年的进口车市场受到低基数和市场需求回暖刺激而走强。1-11月,进口量79万辆,同比增长12%。
崔东树:考虑疫情和芯片短缺导致的国际供给改善,进口车12月增量推动全年正增长的机会较大。
与华为合作造车?江淮汽车:目前没有,未来不排除更多可能性
12月28日,针对江淮汽车将与华为合作造车的消息,江淮汽车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没有,华为目前是江淮的技术供应商,江淮的产品搭载了华为的一些技术,之前一直就有合作。而对于未来合作造车的可能性,该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不排除。”
财联社汽车:似乎业绩难有起色的车企都想与华为牵扯上关系。
现代中国:Genesis氢能项目暂停的消息不完全属实
12月28日,针对外媒有关因研发进度难以实现目标而暂停Genesis氢能项目的消息,现代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消息并不完全属实。
财闻社汽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做出一番成就是现代汽车的夙愿。
长安汽车与纵目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12月28日,长安汽车与纵目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围绕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研究,共同探索和规划智能驾驶新技术、新产品在泊车和行车多场景中的集成应用,加速实现高级别智能驾驶落地。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基于代客泊车、图像识别、点云毫米波雷达、移动应用、云平台服务等系统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以及整车应用领域展开全面深度合作。
财联社汽车:智能驾驶迈入“量产时代”,车企与科技企业的结合愈发紧密。
售价14.78万-27.66万元 2022款上汽大通MAXUS V90上市
12月28日,2022款上汽大通MAXUS V90通过线上发布会方式正式上市,官方售价14.78万-27.66万元。2022款上汽大通MAXUS EV90同步上市,售价21.90万元起。此外,V90玛特版和V90机车版同步发布,售价分别为18.88万元、21.78万元起。
财联社汽车:在B2C领域,上汽大通已得心应手。
2022款零跑T03上市 搭载自研集成式电驱总成
12月28日,2022款零跑T03正式上市。新车共计发布5个版本车型,售价区间6.89万-8.49万元。新车搭载自研集成式电驱总成,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前置前驱布局,可以实现最大功率80kW,最大扭矩158N·m,0-50km/h加速时间仅需4秒;采用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NEDC综合续航403km。零跑T03可实现ACC自适应巡航、人脸识别启动、自动泊车等10项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财联社汽车:零跑T03作为一款A00级小车,在同级别中的配置可谓碾压。
沃尔沃首度委托三星SDI生产电池模组
12月28日,据韩媒报道,三星SDI将向瑞典沃尔沃集团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和电池组,这是沃尔沃首次委托其合作伙伴生产电池。
财联社汽车:确保电池供应不间断,沃尔沃需要开发新的电池供应商。
铃木汽车将削减15%明年1月日本本土产量
12月28日外媒报道,铃木汽车将其明年1月在日本的产量从7.5万辆削减至6.4万辆。铃木汽车表示,在全球半导体短缺和新冠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公司从东南亚采购零部件存在困难。受全球半导体短缺的影响,6月上旬铃木暂时停止了相良、湖西、磐田等工厂运转。
财联社汽车:半导体短正严重影响着日本的多家汽车制造商。
韩国2021年汽车产量预计348万辆 为17年来新低
12月28日,韩国汽车工业协会(KAMA)预测,由于全球半导体短缺导致汽车生产放缓,2021年韩国汽车产量可能降至348万辆,同比下降0.85%,创下自2004年(347万辆)以来的最低值,且连续第三年未能达到400万辆这一门槛。销量方面,今年韩国国内汽车销量(含进口车)预计173万辆,同比下滑9%。同时,KAMA还预测,2022年韩国汽车产量将同比增长3.4%,至360万辆,不过仍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395万辆。
财联社汽车:一些行业观察人士警告称,如果产量持续低于标准水平,韩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一些汽车制造商可能被迫关闭部分业务,或进行大幅重组。
(财联社记者 刘阳整理/点评)